印度以『世界屋頂』喜瑪拉雅山山脈和喀拉崑崙山山脈為屏障,突出於印度洋的次大陸,形成似倒三角形
,總面積328平方公里,約台灣面積91.1倍,南北距離3000公里,相當於哥本哈根到開羅之遠,東西距離,有莫斯科至馬德里的距離,大部份領土為德高高原盤踞,東西兩岸各橫著登高止山山脈。
孕育印度文化和恆河文化都發源自喜瑪拉雅山,而分別向南流入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,兩大河流在游的地區展開肥沃大平原,是印度的穀倉。
因國土遼闊各地氣候略有差異,但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性氣候,季節大致可分為冬、夏、雨季,冬季為11-3月,夏季為4-6月,雨季為7-9。冬季溫度最涼爽宜人,夏季甚為炎熱,雨季雨量豐沛,尤其阿薩密地區的雨量堪稱世界之最。
被列為四大文民之一的印度文化,早在紀元前3000年就大放異彩。紀元前2000年阿利安人侵入,佔領印度西北部,傳入婆羅門教的吠陀文化(VEDA)種性制定從此建立。元前,四至五世紀時產生與婆羅門教對立的佛教。紀元前四世紀中葉孔雀王朝(MAURYA)首次統一印度,阿育王(ASHOKA)時除南端以外,已將全國領土完全控制在王朝中。但該王朝不久既衰亡。於紀元前一世紀之中葉,印度再次被伊朗(波斯)血統的貴霜王朝(KUSHAN)所統治,此王朝在迦膩色伽王(KANISHKSA)時期最鼎盛,他極力保護佛教,促成大乘佛教的繁榮後,便與希臘文化融合成健陀羅美術(GANDHARA)。
自貴霜王朝後,各地群雄割據。從第十世紀開始,回教開始入侵,於第十六世紀建立了蒙兀兒王朝(MOGHUI),在印度發揚回教文化的光輝。
十八世紀英國籍東印度公司在印度擴張勢力,於1947年逐由英國政府直接統治。二十世紀初葉由於民族意識高漲,在印度聖雄-甘地的領導下開始反英活動,終於在1957年完成宿願獨立成功,成為民族共和國。
如今前往印度一定要前往的著名旅遊景點有:
瓦拉那西(Varanasi)
在印度信仰印度教的人民高達9億人口,印度教徒相信在聖河(恆河)洗浴淨身可以洗清罪惡,所以一生之中一定要到恆河沐浴一次。恆河發源自喜馬拉雅山,在瓦拉那西之前恆河由東向西流,但是在瓦拉那西之後卻改為360度大轉向由西向東流,也因此確立了瓦拉那西的神靈性。相傳恆何來自天上,流量大又急、含沙量大,經常氾濫成災,成為印度最大的自然災害。濕婆神用自己的頭髮當攔水壩,使恆河之水緩和潔淨,因此恆何不再是災難而是孕育印度文化的母親河。尤其流到瓦拉那西段360度大轉彎的自然現象更加奠定聖城的地位。
卡修拉荷(Khajuraho)
以性廟聞名於世的印度古城。在這裡,建築與雕塑達到了完美的平衡。著名的坎達里亞寺廟飾有大量內容豐富、絢麗多姿的雕塑,是印度藝術中的經典之作。
捷布(Jaipur)
舊市街的建築皆為粉紅色,又稱為粉紅城市,以拉迦斯坦民族服裝和大象座車著名。市內的舊皇宮建於1728年,四周城牆圍繞,面積佔全市的四分之一。以國王起居的CHANDRA宮為中心,有很多的豪華奢侈的建築和精美的大理石雕刻。
MUBARAK瑪哈陵現做為博物館,POTHIHANA為密博物館。在後宮還有座窺視市街的HAWA宮殿,當時是為了讓宮女在裡面可以窺見市街情景,設備非常有趣。
位於市區東北方11公里處的AMER宮,往昔奮力抵抗蒙兀兒帝國的拉吉布族的喀加瓦王國所在地。
阿格拉(Agra)
位於印度北部,在德里東南方約177公里處,美麗的亞穆拉河蜿蜒穿過城北,是個樸實而又古色古香的小鎮。
泰姬瑪哈陵-位於阿格拉北部,在亞穆拉河的右岸,隔著河與阿格拉城堡相望,是蒙兀兒帝國五代皇帝迦罕與愛妃慕塔芝瑪哈所建之陵墓。三百年前沙迦罕以二萬名工匠,花了500萬盧比,建造了這座舉世無雙的大理石藝術建築,做為愛妃的長眠之所。陵高250呎,四角各有圓柱形高塔一座,遠遠望去高聳入雲,其倒影映在水池中,更顯壯麗。與中國的萬里長城、埃及金字塔……並列為世界人工七大奇景。
斯里那卡(Srinagar)
位於喀什米爾四周被群山圍繞的溪谷內,氣候涼爽宜人,是休閒旅遊最佳去處,處處都是蒼翠的樹木和各色花朵,令遊客有身處異地的幻覺。
斯里那加市內有好多處蒙兀兒王朝的君主們興建的花園,總稱蒙兀兒庭園(MughalGarden)。ATAF KHAN總督建的達爾湖畔的Nishat庭園,意為”歡喜花園”。加罕基爾大帝建造的SHALIMAT庭園最為著名,阿克巴大帝開闢的Naseem庭園也是代表性的庭園。另外到喀什米爾區景色最優美的達爾湖,或到亞洲最大的淡水湖Walar湖遊玩也很愜意。到喀什米爾遊覽,斯里那加是主要的觀光客住宿站,住在HOUSE BOAT的水上飯店非常有趣,該處共400艘船屋,其中做為觀光客住宿用的豪華船屋約有30艘。
印度8天、9天團體<行程連結